Quantcast
Channel: (in)visible (de)signs » type design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

斜體的故事

$
0
0
The Leaning Tower of Pisa by Alkarex Malin äger via Wikimedia Commons 對一般文字處理軟件的用戶來說,要把字體「弄斜」,輕輕點擊一下「I」字圖示便成了。斜體(或稱「意大利體」,兩者其實有所不同)背後的歷史、意義和設計風格卻很不簡單。 使用意大利體有法可循 用英文和其他拉丁語系寫作時,現代的正規編輯法則是用「意大利體」(italic) 標示出書名、作品名 (如樂曲、詩詞、電影等)、外來語以及船名。文章的標題則只用引號括起而不用意大利體。意大利體亦可用來標示出著重的字眼、小標體、或其他用作區別的用途,不過這些都沒有太大規範。編輯人員常用的參考書如《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》和牛津大學出版社的《Hart’s rules》都有詳細收錄意大利體的用法。在仍未有桌面排版的年代,出版物的手稿或以打字機寫成的原稿,沒有意大利體,都會用底線來代表排版時應用上意大利體。由此可見,意大利體並不只是一種風格不同的字體,而是有特殊用途、特定語義、附屬於正體字 (roman) 的一種變體 (variant)。換言之,意大利體是用來標明和主要內文有異的文字內容。當然,只取其風格來運用意大利體亦無不可,如以意大利體或斜體表達速度感、手寫風、親切感等。也可以用其他方法 (如底線、粗體等) 來替代上述的標示功能,但這些做法都與傳統不符。有些書籍某些部分的內容 (如大篇幅的書信),全用上意大體來標示,接連幾頁的全意大利體內文,閱讀起來頗吃力。意大利體的可辨性和可讀性比羅馬體為低,並不適合用於長篇幅的內文 (Starch 1914,Burt 1959,Tinker 1955,引述自Spencer 1969)。 西洋書法中的意大利書體 華人口中常說的「斜體」,在歐美都會叫「意大利體」。意大利體 (italic) 跟斜體 (oblique) 的分別其實是頗大的。意大利體源自16世紀的書法字體Chancery Italic,用闊嘴筆書寫。此書風出現的原因,為的是節省時間。當把羅馬人文書體 … more >
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

Latest Images

Trending Articles





Latest Images